个性文学
高分小说推荐

第2章

获知最“贴切”的答案,何大壮高兴地一拍腿:“我就说嘛,怎么可能有辣么便宜的事咧,小儿咋就一下子当官了呢?原来是县里大官儿看得起他,让他临时干干。”

何大壮这话基本上是对着老婆说的。

“什么便宜不便宜,我还听说那个大官儿想留下山娃儿做跟班呢!”

何大壮滋了一口酒:“那可不成,林娃儿山娃儿出去读书,要留在大城市里头哟,啷个能回来做跟班!你们说,对不?”

“其实,一个正股级也没什么,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,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,毕业生都会安排工作的,正常毕业就是副科级,尹县长这是给我锻炼的机会呢!”

何小林也悄悄打听过,知道何小山说的是对的,不过他并不觉得带人去南方是什么锻炼,不过是帮着跑腿罢了。

“我觉得这是不务正业,我们既然考取了大学,还是多用点心思在学习上,尤其是专业知识,进大学只是高等教育的开始……我们只有更加努力才能脱颖而出……”

何小林说的没错,然而何小山是什么人?

学习固然重要,可是何小山是个重生者!

未来四十年,将是风云激荡的一段岁月,中国走上了复兴之路。随着时代变迁,整个社会都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巨变。

在即将发生的那些大小事件之中,蕴含着无数个机会。

按部就班,或者脱颖而出,都只是等着机会出现,去抓住机会。

对何小山来说,他和其他人不同的是,他知道这些即将发生的事会在何时何地发生,所有的命运轨迹他了如指掌……

没有机会,他能找到机会。

无数的机会,他能选择机会。

别人需要抓住机会,何小山考虑的是怎么最大化的利用机会。

比如这五个务工名额,何小山直接给出去三个,却收获了三个村的好感,而给了村里两个,都是他之前提到的人,给村里人一种他言出必行的印象,加上他的“正股级”身份,何小山已经成了村里一言九鼎的角色。

五岭村以及周围的几个村子,何家都是大姓,偏偏没有出过什么人物,除了百年之前的秀才举人,官面上何继善有王永革这样的公社副主任的关系已经是极限了。

现在不一样了,何小山成了“正股级”,直接和王永革一样的级别,还是县长亲自任命的,这含金量……

何小山在宗族中的地位其实已经不输族长。

现在他又开始参与具体事务,家乡的人都觉得,他是领导,开始“带队伍”了!

何小山没有这样的觉悟,第二天,他带着介绍信和人去坐火车,村口一溜排开的拖拉机、牛车、驴车,还有穿红戴绿的务工人员,以及送别的亲人们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方阵,把他看到眼晕。

颤颤巍巍的老族长眼巴巴看着自己,何小山头皮都是麻麻的。

这时,何大壮过来给小儿子整好了衣领,又拍了拍肩上的尘土,喝道:“你这龟儿子,当了领导了也没个正经样子!灰头灰脑的,让别人笑话!出门好好的,可别给老子丢脸!”

若是换了以往,何小山必定会顶嘴回上几句。可今时今日,他心中却多出了一份离别的不舍。

听到父亲的呵斥,他的鼻子不由得一酸,不管不顾地一把抱住了父亲。

“爸!您要保重身体……”何小山说着说着眼泪就不由得落了下来。

犟头犟脑的小儿子,竟然当众给他一个拥抱,何大壮一时有些不习惯,骂道:“没出息的东西!男子汉大丈夫可不兴掉眼泪的……”

可他的眼睛其实早就红了,他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布包,塞到了儿子手里。

“整钱都放好了,这些零钱路上省着点花……”

这报纸包着的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毛票——三十块!

家里有多少家底何小山很清楚,这些钱,怕是家里最后的一点钱,父亲一碗水铁定是端平的,哥哥也应该有……

想着已经有了七百块,何小山想要拒绝,可看到父亲倔强的眼神,他只得无奈地收下。

怀揣着这沉甸甸的亲情,看着父亲和母亲的身影,他心中暗暗发誓……

这辈子他绝对不会让父母再承受前世的苦痛了!

一个穿着旧军装的中年汉子过来,示意何小山时间差不多了。

“出发!”

这一声令下的,何小山自己都是一身汗啊!

“怎么,有点紧张?”杨勇打趣他。

前世就是杨勇带的队,他和前世一样是县人武部的,级别还比何小山高一级,不过今世两人的位置掉了个,何小山成了领队。

队伍里,杨勇是何小山必须依仗的人,有勇有谋有组织能力,而且处事经验丰富。

何小山松口气:“勇哥,哪里是有点紧张,我是很紧张呢。”

这声勇哥拉近了两人的距离,杨勇看他很实诚,顿时大笑起来。

“这算什么,部队拉练都是整营整连,这才几个人!你小子是没带过队伍,过两天就好了!我看好你,大学生。”

“我都叫你勇哥了,你叫我小山,山娃子都行,可千万别叫我大学生。”

杨勇好奇了:“怎么,大学生不好吗?”

何小山摸出一盒烟来,散了一支过去:“勇哥,不瞒你说,要不是尹县长帮我讨回公道,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出去打工。”

杨勇有些诧异,何小山一点不像是刚出学校的高中生,倒更像是久经社会的成年人。

“读大学、参军和出外务工其实都是报效国家,不过说到对家乡有好处,还真不如出外务工呢,既能帮家里挣钱,还能开拓视野。”

杨勇更惊诧了:“你真这么想?”

“其实,我们这样只把工人送过去,是不行的,最好的办法是根据我们家乡的特点,找些对口的单位,有组织的安排人员过来务工,等过几年家乡条件成熟了,这些工人也懂了技术,有了资本,回家创业不是更好?”

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