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整版重生小说《太宗之后,再造大唐》,此文从发布以来便得到了众多读者们的喜爱,可见作品质量优质,主角是李烨李业,是作者理振所写的。《太宗之后,再造大唐》小说最新章节第61章 天水郡王入京(上),已更新173712字,目前连载中,喜欢看重生属性小说的朋友们值得一看!这本书又名《太宗之后,再造大唐》。
一、作品简介
火爆新书太宗之后,再造大唐是由网络作者理振所编写的小说,主角是李烨李业。主要讲述了:龙尾坡,又名龙翼坡位于渭南平原之上,为沋河、零河、赤水河中下游河水切割的黄土台塬,塬面东南高,西北低。东南方向呈梯田型,坡顶相对平坦,幅员辽阔。其地形之险要,可以通过一个侧面例子印证后世在这里修建盘山……
二、书友评论
这次主角庙号就不能是世祖了,唐世祖给了李渊的爸爸,唐太祖给了李渊的爷爷,唐高祖李渊,唐圣祖李耳。就剩下唐中祖没人,给主角吧
看得出来作者在不断进步,相比前作文笔更好了,剧情推进略微快速但恰到好处,而且唐末题材确实少些,这次很期待作者的笔下能写出何等的唐之光武,中兴大唐
像上本书一样,作者的笔锋很细腻,没有一般小说的一蹴而就,和或俗套,或莫名其妙,或极端的民族主义下的国之大义与民族情怀,而是从细节和时代背景来慢慢叙述一个宏大的故事,这个故事是以人性和历史必然趋势来拓展开来的,也会以历史进程和角色人物选择而结束,并且给我们一个不同的历史走向的结果。期待后续内容啊,理振。
上一本看到反攻就没看了(没追更,想起来看有点多,改日继续看完)笑哭
三、作品赏析
龙尾坡,又名龙翼坡
位于渭南平原之上,为沋河、零河、赤水河中下游河水切割的黄土台塬,塬面东南高,西北低。东南方向呈梯田型,坡顶相对平坦,幅员辽阔。
其地形之险要,可以通过一个侧面例子印证
后世在这里修建盘山公路,有有渭南“东塬十八盘”之称。
传说西晋名臣周处,曾在此处斩蛟射虎。
而此时,中和元年三月初
一面上书“大唐中书门下平章事,凤翔节度使,中书令郑”的大旗,正在塬顶,高耸树立。
旗下,是两千衙军和三千凤翔镇军,紧密列为圆阵。
病情才稍好转不久的郑畋,亲自披甲,站立在高处,按刀观望战场。
李业擎陌刀,配弓侍立在侧
自从之前酒宴事后,郑畋就更加关注李业了,将他调到了身边。于此诸葛爽已然变节的情况下,大有把他培养成自己亲信的意思。
这也不难理解,郑畋德高望重,一生对唐室可谓忠心耿耿。见李业这种出身宗室,又有作为本领的年轻可造之才,哪里不会起爱才之心呢?
对于如此状况,高级将领们倒是没什么感觉,都是天下数得着的人物,不至于和小辈置气。甚至看在郑畋的面上,对李业还算友好,尤其如程宗楚,也颇欣赏李业。
但原先的凤翔镇中低层将佐们,就很不服气了。
他们几年前就归属郑畋部下了,突然多出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,骑在了头上,哪里会甘心?对其不免有些酸言酸语,李业作为衙军副兵马使,对付那些原夏绥镇军将还行,毕竟都有香火情。可其他原凤翔镇将佐,就很是刺头了。
李业还好,符存审和杨师厚两兄弟却很不爽。
此战,龙尾坡塬上军阵,需要以数千人,先行承受住巢军数万之众第一波冲击,虽然有地利优势,但也很有挑战。
而且郑畋本人也在塬上,更是风险重重
李业主动请命,率部镇守塬上,并顶在外层。
他向来是个知恩图报的人,郑畋对他优渥有加,他自然也不愿辜负对方。
同时,也是想向所有人证明,他这个不满二十的副兵马使,到底合不合格。
日近正午,全军将士已经用过朝食,不过为了保存和补充体力,此时的士卒都会随身携带一些炒米或者干饼。
因为像眼前这种数万人的大战,绝非是一个时辰内能解决的,打到天黑才收兵都正常。
忽然,塬下几员哨骑马蹄纷飞,奔回阵中。
李业见状便知
尚让大军已至
紧接着,地面隐隐有震动声。
从塬上高处望去,那是一片黑压压的乌云
一眼望不到头
人上一万,无边无际,何况是数万之众。
但此时李业心中,却反而有些明悟。
他知道,历史上这一战,是以唐军胜利告终的。但却不知道具体细节
可从眼前形势而言,李业却懂一些了。
他在唐军之中,也有一年多了,许多此时代军事常识还是知道的。
最重要的就是,藩镇唐军作战,无论是三五千,还是三五万,都会尽可能避免万人以上的大阵。
如果兵马过万,就要分出好几个兵马使、指挥使。
因为人多,并不意味着能战,恰恰相反,冷兵器战争,人越多,指挥越困难。
李业自己本部不过三百人,就要有合格的队副以上军官十几人。
尚让号称十万大军(实际应有六七万),有多少合格的基层军官?又有多少可以上传下达的中层将佐?
凤翔唐军虽少,可论及军官和精锐军士数量,可都是好几个藩镇节度使压箱底的积累!
否则,就像之前他率军对付党项人一样,甚至对方的表现恐怕不如党项人。毕竟党项部落兵民合一,部落内部配合还是相当默契的。
而眼前的黄巢大军,大多数不过就是才放下锄头没几月的农民而已。
想到这里,李业心中不免又坚定了几分。
同时望向那猎猎旗帜下,长须斑白,头戴盔缨的老人
郑畋,真的不知兵吗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“通通通通……”
龙尾坡上,鼓声响起
预告敌军将至
李业立即提刀上马,对着郑畋一拱手,随即带着两兄弟,策马离开中军,回到指挥岗位上。
随后郑畋身侧,作为塬上唐军总指挥的凤翔副节度使,宋文通,开始下令,命衙兵挥动令旗传命。
原本松散的,位于外围甲士内侧的弓弩手,随即起身集结,而后张弓搭箭。
李业看得清楚,尤其是蹶张弩,仅是这塬上五千唐军,至少就有一千具。
而且全军披甲率是百分百,甚至铁甲都超过了五成,精锐军士,全部身着明光铠。
陌刀手同样过千
其余皆人手步槊、横刀、步弓
只能说,自去年突破江淮,大破高骈后,黄巢屡战屡胜,实在是有些膨胀了。
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,何况万里大国?
此前黄巢军所取得的胜利,与其说是唐军不敌义军,不如说,是因为唐军真正的精干力量,由于各种原因,不愿,也没有和他交锋罢了。
而当郑畋站出来,依靠唐廷三百年余威,最后一次号召各地藩镇勤王时。
仅仅只是关中、西北这些亲近长安的藩镇,就够他喝一壶了。
何况即将到达的王重荣、李克用等河南、河东强军?
“射声军准备!”
“射声军准备!”
传令声经由无数基层军官,传达到每一个射手耳旁。
塬下,数以万计,黑压压的人影,宛如浪潮,不断往上侵蚀。
而塬顶圆阵内,上千具蹶张强弩,和同样上千强弓,纷纷瞄准,将箭头稍稍抬高,以便抛射。
而塬下的巢军中,由于队形杂乱,或者说根本就无所谓队形,只是各自围拢着军官,变成或大或小的“人团”。
其中也有数量不少的弓手,毕竟唐代民风尚武,寻常成年男子,不乏会用猎弓的。
但一则,数量繁杂,却毫无指挥,难以集中
二则型号杂乱,不成制式,弓箭射程大小不一
况且又是仰攻,高度差下,就算零星射来,也是软绵绵无法穿甲。
而塬上弓弩,做好准备后,却丝毫没有发射的意思。
全军两千弓弩,一时寂静无声
只等着对方杂乱的脚步不断逼近
八十步,六十步,四十步……
直等到居高临下都快看得清对方身形了
宋文通令旗忽地下挥
“放!”
“蓬……”
顷刻间,一片乌云升腾在塬顶之上,而后重重向那不断逼近的人群砸去!
“啊!”
锋利的倒刺箭头,宛如毒蛇般钻进人的要害。
一旦中箭,伤及四肢,扑地哀嚎,伤及心腹者,血流不止,即使眼下存活下来,也极可能因为伤口感染,在战后更加痛苦的死去。
黑压压人群,顿时稍稍滞缓,倒下一片,同时变得更加混乱
巢军披甲率十分低,这也要感谢田令孜做得“好事”。之前在潼关溃败的十万神策军,幸亏是临时凑出来的乌合之众。由于多年腐败,神策军军备早已废弛,这十万人根本没有多少正经军备。
这也让击溃唐军后的巢军,并没有缴获多少甲胄。
至于长安府库,在太监们几十年“精耕细作”下,黄巢二十万大军杀进去时,居然只搜到了不到两万副甲胄,其中大多数还是皮甲。
以至于此时的巢军,面对真正全副武装,横行地方的藩镇武夫们时,根本是以卵击石!
而屠戮并没有就此结束,弓弩手紧接着继续上弦,继续射击
巢军被居高临下输出,在龙尾坡上跋涉的每一步,都如此艰难。
看着不断靠近,已经可以看清楚面孔的人群
李业又翻身下马,这种坚守战,骑马反而不方便了,然后和符存审、杨师厚一同,手持陌刀,站在了军阵前排。
身侧,是同样身着明光铠,手持陌刀,身姿高大的三百名甲士。
每一个都是从衙军里挑选而来的健壮之士。
午后初春阳光,照射在明光铠的护心镜上,闪烁一片
“陌刀手何在!”
李业听到鼓声微变,身后令旗挥舞,迅速反应,大声高呼
“在!”
三百余人一同应声
塬上衙军一千陌刀,分为三部,李业主动请缨,以副兵马使,统率一部。
“举刃!”
三百雪白锋刃,忽地向上扬起
敌军距离已经不足十数步
“嗖嗖……”
零星箭矢飞来,砸落在坚实的明光铠上,发出清脆叮当声
只留下一个个细小凹痕
李业微微眯眼,看着对面敌军,空出左手,把铜制护面拉下
身后甲士,也纷纷效仿
那铜面狰狞,让人心寒
“杀!”
小说《太宗之后,再造大唐》试读结束!